人物记:文物发现者----考古勘探工程师
发布者:管理员 | 发布时间:2018-05-25 | 所属分类:行业资讯 | 阅读次数:212
在考古这个行业里,许多人关注的只是文物本身,媒体的焦点也大多是文物背后的故事,而那些从事相关行业工作者的故事却鲜为人知,甚至大众普遍认为文物不就是一下子就被发现了吗?其实考古勘探是发现遗迹和文物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,考古勘探工程师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群从业者——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行业里默默坚守着,为搭建对话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努力探索着。
今年47岁的赵亚钧正在一排普探孔前仔细查看,分析土的质地和颜色,判断这里是否存在遗迹现象。一个月前,他开始了一个新的考古勘探项目周期,现场勘查,打孔抽查,定制勘探计划,计算工期和上工人数,布孔,集中打孔,每一步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。
赵亚钧出生在遍地都是文物的陕西西安,但他也没想到自己会进入考古勘探这个行业。上世纪90年代高中毕业后,他没找到合适的工作,待业在家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赵亚钧认识了已是考古勘探行业的老师傅,“他当时问我,想不想跟着他干,如果好好跟着他干,他就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给我”,赵亚钧毫不犹豫地跟着老师傅进入考古勘探行业。
赵亚钧开始从基础工作学起,每天带着10多斤重的洛阳铲打600-700个孔,“你别看这个孔,没经验的人刚开始都打不到位,别人两三次就能到要求的深度,你得好多下,而且打出来的不一定符合标准,一个星期下来双手就都是血泡,一两个月都不一定能学会。”
刚开始的时候,赵亚钧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,“一年365天都在室外工作,休息时间全靠老天爷掌握,只有雨雪天气才能停工”,有时候也会累到扛不住。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,洛阳铲挥起,落下,挥起,落下……直到能打出高标准的孔,直到双手布满了老茧。
这样的打孔工作持续了2年时间,老师傅看赵亚钧吃苦耐劳,又好学,基本功掌握得也比较扎实,就开始传授他分辨土壤的经验。于是他逐渐掌握了认土,根据土壤的土质、土色等来判断地下是否有遗迹,是墓葬还是遗址,遗迹的具体位置和形状,可能是哪个时代的遗迹等。
每接触一个项目,赵亚钧就要对现场整体的地形地貌、土质土色、土壤分层进行深入了解,以便用于后期的分析和书写勘探报告。因为后续的考古发掘以及室内整理等环节都要依靠勘探报告进行,而勘探报告非常考验文字功底,对文字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,所以他时刻都在学习相关知识,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目前,赵亚钧为陕西国为文物保护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考古勘探工程师,20多年来他参与过大大小小的考古勘探和发掘项目不计其数,在全国各地许多项目都留下了他的身影,知名的有秦始皇陵兵马俑、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、唐代曲江池遗址、汉代昆明池遗址等。
“从事这个行业,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,我们在入职之前都经过培训,每位成员都在文物局有备案,要严格遵守国家文物的保密规定;其次要有责任心,只要一个孔出现纰漏,就会影响后面的工作;最后必须要吃苦耐劳,有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在这个行业走下去。”
随着时代的发展,考古勘探行业不断出现先进设备,但洛阳铲这个看似原始的工具因其实用性与准确性,始终无法被完全替代,考古勘探工程师这个职业更是无可取代,先辈们传承下来的经验也在延续。“目前从业者的年龄基本都在40-60岁左右,我估计这个职业再过20年就会消失,现在年轻人没人愿意从事这个工作。但是这个职业非常有必要传承下去,这都是咱一代一代人的经验累积啊!”
赵亚钧有两个孩子,一个正在上大学。关于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,他说,“我尊重孩子的选择,如果他想从事这个行业,就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,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我也希望更多热爱考古事业的人能够加入进来,并在这个行业里坚持走下去。”
落日下,考古勘探工程师们还在继续着普探工作
夕阳西下,落日照耀着土地上的一排排小孔,传出考古勘探者们挥舞洛阳铲的呼喝声……
作者:曲小文